跳到內容

鴨洲

鴨洲是戰後因地緣政治、宗教聚集而建立的村落。直到1920年代,鴨洲仍然是個無人島,因附近的印洲塘和大鵬灣有豐富的漁業資源,而吸引漁船停泊,更在戰後陸續增加。

1949年,中國的政權更替,沙頭角真耶穌教會被迫搬遷。不少的信眾都是印洲塘和大鵬灣一帶的水上人,因此教會最後由沙頭角華界搬到鴨洲,利用有限資源去搭建木造教堂,從此吸引更多水上人停泊和上岸。

於五、六十年代,港英政府、美國經濟援助協會、真耶穌教會及漁民陸續建設漁民村,並提供水設施、漁民子弟學校及教會會堂等,以改善當時漁民的生活環境。到六十年代,鴨洲村民跟其他新界村民一樣,開始外出工作或移居到海外謀生。

鴨洲隨「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」於2011年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,及後設立了「鴨洲故事館」,讓遊人了解以往的漁村文化。「鴨洲故事館」原址為鴨洲漁民子弟學校,位於旁邊的教堂不時仍然會舉辦聚會。

舊地圖的鴨洲英文顯示為“Robinson Island”,是以「羅賓遜漂流記」命名的,以形容鴨洲是個無人荒島。

前往方法

1 | 馬料水街渡 |

• 逢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

• 09:00 馬料水三號梯台開出

• 12:30 鴨洲碼頭回程


2 | 大水坑街渡 |

• 逢星期二、四 (公眾假期除外)

• 09:00 大水坑開出

• 12:45 鴨洲碼頭回程


3 | 沙頭角街渡 |

• 須另行申請禁區紙

• 每日 (星期二暫停服務(公眾假期除外))

• 08:30、10:30、12:30、15:15 沙頭角碼頭開出

• 09:30、11:00、13:30、15:45 鴨洲碼頭回程


運輸署 街渡渡輪服務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