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內容

西貢半島、客家人和天主教

早在1864年,已有來自意大利的神父到港傳教,並在西貢定居。傳教士多以步行或乘船方式到訪各個村落,並向當時主要居住在西貢的客家人宣揚天主教的信息。

鹽田梓、赤徑、大浪等村是最早接觸天主教的地方,並在1860年代開始興建小堂,為第一批教徒施洗。當中,赤徑「聖家小堂」和大浪村「聖母無原罪小堂」是最早建立、西貢半島中規模最大、教徒最多的小堂,亦曾經是一個獨立堂區,管理西貢半島鄉村的其他小堂。西貢半島十教堂多為簡單客家民居式建築,除了正門上方的門額和十字架外,小堂外貌與一般客家村屋民居無異,相信有些小堂是由村民奉獻自己的村屋給教會作聖堂之用。

在日常生活中,神父會在西貢村民受到侵擾時提供協助,帶領村民組成自衛隊。神父也會學習客家話,以客家話傳授教義。神父亦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,例如向村民派發醫治牛痘、天花和感冒等致命疾病的藥物、派發如牛奶、麵條和菜油等基本日常所需食物,令居民慢慢對天主教產生好感,甚至有原本篤信海神、天后等民間宗教的村落,全村皈依改信天主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