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内容

凤坑

由鹿颈经鸡谷村下,沿沙头角内海岸前往谷埔途中,会经过一条被铁丝网围起的村落,村口竖立了「非村民不得进入」的告示牌,令外人感觉较为隐蔽。不过,隔着铁丝网你会见到幽雅的乡村风景:村口蜿蜒曲折的石屎路伸延至村内客家排屋,十一月时两旁更会长满金黄色的芦苇,间中更会见到凤坑唯一一只公牛在里面食草。

凤坑原名风坑,是一条姓张的单姓村。村民从谷埔新围迁来,1665年在这里立村,至今已有367年历史,全盛时有60多户,以前的村民主要以耕田、种稻米、养鸡养猪为生,也有人种桔仔。至60、70年代,村民陆续搬到市区谋生,大部份人在1964年离乡别井,移民去了英国和北婆罗洲。

现在村里只剩下大约6-7户,而长居的村民大概只有财记张二财夫妇及一位婆婆。

张氏夫妇近年退休后回到村中居住,在凤坑码头附近开设凤坑小食,专卖客家茶粿、糯米糍、绿豆沙糖水及饮料。茶粿及糯米糍由退休前当点心师傅的张生一手包办,从粉岭采购一箱箱的食材由陆路运至沙头角,再驾艇经水路运回凤坑,清晨二时开始在自家工作室制作茶粿,并由张太在档口招呼客人。张氏夫妇一起经营小食摊,算是在退休生活有些细艺过日辰,亦让行山客有个补给点。

而婆婆姓黄,现年88岁,是张氏的婶婶。婆婆在张氏退休前都在村里独居。每天的活动都是煮食、睡觉、打扫祖屋、逗逗小狗。其儿子早已搬到市区,每星期都会带着食品杂货回来,黄婆婆最喜欢还是儿子新抱回村探望她。其实还有不少居于市区的村民在周末时回到村中,开田种菜、挖蚝开蚝晒蚝豉。

原居民客家人张观华先生也是在周末回村经营盈佳茶座,亲自下厨提供各种客家菜式,如黄酒姜汁鸡、酿豆腐、红烧猪肉等。

不少移居海外的村民及其后代得知香港的乡亲在2013及2014年需重修村中的张氏祠堂,都捐钱作复修。2014年10月14日正是张氏祠堂重修启用的日子,村民们包括一些居于海外的村民都特意回到凤坑大肆庆祝。另外,每逢重阳节及农历新年,村民都会带上子女们一起回到村中祭祖,大伙儿回村叙旧一番,情景好不热闹。

早年外界都给予凤坑冠以废村之称;每次在村外隔着围网望进村内,只见到宁静的乡村面貌。了解多些,其实现在村内倒有不少生气,而且多了从城市回来的村民在周末重拾当年的乡村生活。

前往方法

1 | 小巴 + 行山 |

• 由粉岭港铁站外乘搭56K绿色专线小巴到鹿颈,再步行约40分钟前往凤坑

• 路线参考:鹿颈→鸡谷树下→凤坑